乾隆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?在太上皇阴影下的嘉庆皇帝生活揭秘

太上皇就是皇帝上面的皇帝,一般来说,如果皇帝还活着就让位给自己的孩子后,就会获封太上皇的头衔。

中国
历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——秦庄襄王嬴楚,第二位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,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,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。代表的太上皇还有唐朝的唐高祖李渊、宋朝的宋徽宗赵佶等。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。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太上皇乾隆的故事。

乾隆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?在太上皇阴影下的嘉庆皇帝生活揭秘

乾隆皇帝画像

乾隆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?

康熙在位61年,乾隆曾说过他不会超过康熙的在位时间,估计他也没想到自己活了那么久,君无戏言,于是在位60年时让给了嘉庆,不过太上皇时,他仍执有实权。

乾隆皇帝高寿,25岁等级在85岁的时候退位当太上皇,1799年,也就是乾隆皇帝88岁的时候去世。总共当了三年的太上皇。

乾隆皇帝死后葬于清东陵,清裕陵。唯独借修四库全书一事,禁毁汉书,言之天下仅可存汉书三千卷,其余书籍留书名后毁禁者七千,完全毁禁者不计其数,堪称五千年来第一,排在现代和秦朝焚书坑儒之前。

乾隆既然如此嗜权如命,为何要退位当太上皇的根源:这实在是情不得已,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秋,乾隆到盛京谒祖陵回銮时,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胆大包天的锦县生员金从善,他从道旁递上呈词,请求当今皇帝早点公开册立太子,以固国本。中国专制王朝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冒死敢谏的人,会猛不冷丁地从人群中跳起来,不管不顾地朝皇帝发飙,完全是一幅大公无私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的亡命劲儿。这个金从善就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蚁民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。他居然质问皇帝:“大清不宜立太子,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?”什么叫“以不正之运自待”,就是自己不拿自己当人,准确点儿说,自己不把自己看成一个合法政府。这话说得太重了。潜台词就等于责问当今皇上:你拖着不立太子,是想自己千秋万代,永享万民敬仰?不管是金生员真的忧国忧民也好,还是取宠邀功也罢,此言显然违背大清秘密建储之制,皇家大事岂容草民多嘴?乾隆气得火冒三丈,一刀就砍去姓金的那颗多嘴的头。但杀了金从善,还不解气,又诏告天下,说谁说我不立太子,早在三十八年就立太子了;谁说我贪恋皇位,我早在元年就发誓,能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动退位,传位太子。这一下,普天之下都知道皇帝大公无私。为了安定人心,从乾隆五十八年(1793)起,乾隆皇帝就专门在年节、庆寿宴会、恩科、恩赉、巡幸、祭祀、普免、加授等活动中,都加入“归政”的宣示。那意思很明白:再等等吧,让我再干几年就交权啦!乾隆确实洪福齐天,果真就顺顺当当地活到了85岁。君无戏言,这个时候再不交权,自己也不好意思了。一旦自食其言,上天不容,百姓又会怎样议论这个言而无信的皇帝呢?但中国式政治的特色就在于圆融通达。乾隆深谙其中精髓,这才搞了个幕后遥控。嘉庆如梦方醒,自己虽然荣登大宝,却如同一个提线木偶。而操作木偶的不是别人,正是已然归政的太上皇。


在太上皇阴影下的嘉庆皇帝生活揭秘:

乾隆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?在太上皇阴影下的嘉庆皇帝生活揭秘

嘉庆皇帝画像

按理讲,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,连庶民百姓都知道这个老理儿。可一年前,面对朝野上下的“盛情挽留”,乾隆一方面表示若自己这个皇帝再当下去,“则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语转为不诚”,老天爷也不会答应了,另一方面却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活扣。按他的说法,嗣皇帝嘉庆好像还只是个没长大的孩子,难以让人放心。所以自己虽然决心归政,却并就是真的放手不管归隐林泉。于是话锋一转,趁势宣布:“归政后,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,岂能置之不问?仍当躬亲指教,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,将来知所禀承,不致错失。”总之,乾隆对群臣表示,你们放心吧,我当了太上皇一样管事,太子能否单独操持政事,还得先看能否从我这儿的岗前培训班顺利结业。这下完了,经过这一番折腾,颙琰转眼又降格为“实习皇帝”了。为了让新皇帝理政之始“不致错失”,一年后乾隆再次在禅位诏书里明确宣布:“凡军国重务,用人行政大端,朕未至倦勤,不敢自逸。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,悉遵前旨行。”那意思就是很严肃地说,我虽然正式退休了,但还不敢只贪图个人的轻松安逸,对军国大事还是要抓一抓、管一管滴,你们大伙儿从前怎么着,现在还得怎么着!照理来说,大清朝已经进入嘉庆纪元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与其说是“嘉庆时代”,还不如说是“后乾隆时代”更加确切一些。对于乾隆皇帝来说,“禅位”不过是他又一次沽名钓誉的政治作秀——只不过这次作秀的规模大了些,包括嘉庆皇帝在内的天下臣民都成为配合他的演员罢了。尽管已经是退休的“太上皇”了,可父皇仍然以“朕”自称,颁旨仍称“敕旨”。 当初乾隆在宣布要“禅位”的时候,曾经大张旗鼓花费银子修葺宁寿宫,声称要在退休后入住,可是当禅位仪式结束后,搬迁之事却再也不提。老乾隆仍然占着“养心殿”这个法定皇帝的寝居之处,他找借口说:“居养心殿六十余载,最为安吉”,宣布自己住惯了不想搬,还要在这里“训政如常”。无可奈何的嘉庆皇帝只得继续在太子所居的毓庆宫里乖乖呆着。这年初五举行的千叟宴上,乾隆吟诗道:“敬天勤政仍勖子,敢谓从兹即歇肩?”——在外人眼里他也许有些贪恋权力之嫌,但在他自己看来却是放着好好的清闲日子不过,还来继续帮你们里外忙活,朕也不容易呀!明白了老乾隆“禅位”后的真实用意,臣工们心领神会,小心翼翼地维系着朝政公务。但总有不小心的马大哈要捅漏子,这不,仅仅在“禅让”礼举行12天后,湖广总督毕沅就触了第一个霉头。嘉庆元年正月十二日,太上皇发脾气了。而且脾气发得颇为微妙有趣。事情起因是湖广总督毕沅上的奏折里边的一句话。毕沅在奏折里说:“仰副圣主宵肝勤求,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”。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,我们努力工作以对得起皇帝的废寝忘食,并满足太上皇盼望打胜仗的愿望。这原本是句客气话,没什么实质性意义。而就这么句话,把乾隆太上皇给惹火了。在他看来,毕沅的这句话把嘉庆帝放到了主要的地位,而把自己放到了次要的地位。因为从语序上看,毕沅确实先提皇帝之后才提到了太上皇。而排名顺序在中国政治里的微妙之处,历来不可小视。是,太上皇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这位搞文字狱已是炉火纯青的才皇帝火冒三丈,下令将毕沅交部议处,并特地下旨严辞驱痛批道:“本年传位大典,上年秋间即明降谕旨颁示中外:一切军国大事,仍行亲理,嗣皇帝敬聆训诲,随同学习。其外省题奏事件,并经军机大臣奏定款式,通行颁布。毕沅并不遵照办理,是何意见?”乾隆之所以声色俱厉,是他觉得这可不是个小事。这说明臣子们的政治敏锐性不强,原则立场不坚定。他立即敕谕全国,告诉天下,他不仅大权在握,而且“内而部院给衙门,外而督抚大吏等,奏章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,随时训示”(《清高宗皇帝实录》)。明确地告诉大小臣工:我还批着奏折呢,无论是地方、中央上报的奏折事情,都是我一手批示办理。你们真以为我退休了,不管事了吗?今后,你们得搞清蒸笼有几格,庙门朝哪儿开,给我学着点儿!太上皇觉得自己大权在握这关键一点,不仅要让全国人民知道,还应该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。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,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。在接见前来朝贺的朝鲜使者时,乾隆有意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向属国“打招呼”:虽然归政,大事还是我办。使臣回国,向国王报告:皇帝“侍坐上皇之侧,只视上皇之动静,而一不转嘱,观于此亦可见其人品矣。”朝鲜君臣于是得出结论:庆贺中国皇帝万寿节,只贺太上皇圣节就可以了。(吴晗:《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》第12册,第4912、4916页)有了毕沅的前车之鉴,臣工们更加小心谨慎了。为了让天下人明白如今依然是老皇帝“掌舵”,不便明说其中奥妙的朝廷绞尽脑汁,煞费苦心。他们规定,臣子们上书上表,遇“天”、“祖”二字需抬高四格书写,遇“太上皇帝”字样需抬高三格书写。而遇“皇帝”字样,却只需要抬高二格书写。“嗣皇帝”过生日称“万寿”,“太上皇帝”过生日则是“万万寿”。更有甚者,虽然已经改元“嘉庆”,但宫中却仍沿用“乾隆”纪年,连户部造出的铜币,也必须特制出一些“乾隆通宝”——哄老皇帝开心呗!嘉庆这才闹明白,他除了接过一颗“皇帝之宝”的国玺,什么也没捞着,仍然只能靠边站。乾隆禅而不让,退而未休。一应军国政事,他都只能在太上皇不辞劳苦的“躬亲指教”下战战兢兢地小心办理。所有的旧官新进进宫陛见,都必须先恭请太上皇训话。嘉庆帝形如傀儡,“状貌和平洒落,终日宴戏,初不游目。侍坐太上皇,上皇喜则亦喜,笑则亦笑,于此亦有可知者矣。”。(吴晗:《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》第12册,第4918页)嘉庆刚登上皇帝宝座没几天就苦不堪言。他发现自己与其说自己是“嗣皇帝”,还不如说是“侍皇帝”。每天半夜他两点多钟就要起床,因为太上皇一大把年纪了没多少觉可睡,三点多钟就醒了。他一醒,嘉庆帝就得赶紧去请安,然后伺候太上皇处理军国政事,听太上皇唠唠叨叨,这叫“训谕”——自己正处在实习期,不管听懂听不懂,一律要点头称是,要是太上皇召见大臣、出席典礼,嘉庆帝就紧跟在太上皇的后边。嘉庆帝在养心殿一忙活就是多半天,两顿饭也只好在太上皇那儿吃了。当着太上皇的面怎么敢放开量吃?太上皇快九十岁的人了,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的状态,没有什么饭量,几筷子吃完了,嘉庆帝得跟着赶紧撂筷。结果嘉庆帝每天睡眠不足、半饥半饱,回到寝宫倒头就睡。如果说乾隆禅让是亘古未见的壮举,那么,嘉庆这个“儿皇帝”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例,可这个儿皇帝真不是人干的活哪!


免责声明:文章内的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,凡本网注明“作者:首发网”的作品均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。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,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! 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!首发网 » 乾隆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?在太上皇阴影下的嘉庆皇帝生活揭秘
赞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