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代文人之中,出现了很多的著名作家和学者,而张爱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,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,时至今日还有人在时时怀念这位才女。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?传闻中她的美国丈夫是谁?
张爱玲的美国丈夫是谁? 1995年9月初,在洛杉矶的西木区,一代文学女奇才张爱玲在公寓中孤然离去,身边没有亲友,没有熟人,甚至连一个生人也没有。好几天后,公寓管理员觉得不对劲,这才发现……
张爱玲死后比生前显赫得多,一时间,传记、悼文、特写、回忆录,溢美之词充斥中文文坛。奇怪的是,人们只津津乐道地大谈她与“汉奸文人”胡兰成的一段中土姻缘,却没有人提及她在美国的另一段洋姻缘。而后一段比前一段要感人,要真情得多。与张爱玲有多年通信关系的美国华人作家司马新,最近著书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。 1955年秋天,张爱玲从香港移民美国,就在这一年,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《秧歌》在美出版。年少便成名,一向才高心也高的张爱玲,立志在英文的文学天空中翱翔。
第二年三月间,她得到著名的麦道伟文艺营的赞助,便去到那里,专事文学写作,争取出版第二部英文小说。
麦道伟文艺营建于1907年,由著名作曲家爱德华·麦道伟的遗孀玛琳·麦道伟所创立。它坐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群山密林之中,占地420英亩,是由40多栋大小房舍、别墅、工作室、图书馆等构成的建筑群,可谓世外桃源。文艺营的设想是,赞助有才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,暂时摆脱世俗的干扰,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专门从事创作。在这个美国作家荟萃之地,她邂逅了美国白人作家甫德南·赖雅(Ferdinand Reyher)。
赖雅原是德国移民后裔,年轻时就显露了耀眼的文学才华,他个性丰富多彩,知识包罗万象,谈吐才气横溢,处事豪放洒脱。结过一次婚,有一个女儿。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,很不适应婚姻的束缚,便与女权主义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约。在这以后的岁月里,他也结交过不少动人的女友,但她们中没有一个愿意也没有本事与这个男人共结连理,直到他65岁遇到张爱玲。 赖雅由于社会理念和好动的个性使然,再加上生活压力造成的注意力分散,并未将自己文学的才华施展到登峰造极,也就是说并没有写出使自己不朽的作品。 赖雅在30多岁时,衣着入时,风度翩翩,一副帅哥才子的派头。然而,到了40多岁时,人们一看他,就像一个资产阶级的对头,因为那时的他,变成了一个热情的马克思主义者,但他并没有加入共产党。赖雅本来就疾恶如仇,对被压迫的人们总怀着一种出于自然的同情心,总替美国的劳工和普通民众考虑,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这一切,当然会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部分不谋而合。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中,常常都是以社会小人物和他们的遭遇为主。过了天命之年,尤其是过了花甲之年的赖雅,在各方面甚至包括身体似乎都走了下坡路,文学无大建树、经济状况拮据、摔断了腿并数度中风。为了重振文学雄风,他来到麦道伟文艺营,也正是在这里,一个中国奇才女子闯入了他的晚年生活,使他真正感到从未遇过的爱的力量,她就是张爱玲。
在优雅浪漫的环境和心境中,也许某一种奇特的感应,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,后者的女儿与前者年龄相当,也就是说一个可以当另一个的女儿。 3月13日,他俩第一次见面,便有“相逢何必曾相识”之感。这以后,便相见日欢,谈文学,谈文化,谈人生,谈阅历,越谈越投缘。到了5月初,简直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,关系进展得神速。赖雅在5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:他俩“去小屋,一同过夜”。第三天,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到了,不得不离开。张爱玲在送他的时候,还把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。一个多月后,张爱玲也离开了文艺营。7月5日,赖雅接到张爱玲的一封信,说已怀了他的孩子。此时,赖雅觉得自己有一种道德责任,又觉得张爱玲厚道、可爱,是一个贤妻型的女人,于是,他向她求了婚,但要求她堕胎,不要孩子。到了当年的8月18号,也就是相识的半年之后,他们在纽约结了婚。
张爱玲的晚年真实生活照片 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。张爱玲的家世显赫,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,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。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,类型包括小说、散文、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,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。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。1973年,张爱玲定居洛杉矶,1995年09月08日,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,终年75岁,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。
她的华丽一生照亮世人,而她晚年凄凉孤独,令人扼腕叹息!这样一个文坛享乐主义者,为何却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?本组图将为读者解开张爱玲晚年生活的神秘面纱。 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蚤子。”晚年张爱玲在美国过着隐居的生活,但她仍然无法摆脱生活中“咬啮性的小烦恼”,因为跳蚤(虫患),她多次搬家(迁居,为了行动方便,东西全扔光),甚至住在酒店里。晚年张爱玲怕与人来往,怕接电话,怕写回信,即使姑姑的来信,也积压了好长时间才拆阅。
读《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》,好像懂得了张爱玲,一位女作家晚年的寂寥时光,被牙病、皮肤病、头痛、脚肿等疾病缠身。张爱玲的晚年,她不断地放弃人生中多余的东西,用减法捍卫自己的尊严。 上世纪90年代,由于夏正清的推介,从海外吹来的文学史的风,让张爱玲重新回归读者的视野。那时,读过一些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。这一次,借着庄信正先生的这本书,拉近了与张爱玲的距离。通过两人的来往信函,可以了解张爱玲的作品、出版、阅读、生活点点滴滴。庄信正不仅在生活上给张爱玲很多帮助,在作品出版和修改上也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。 1982年,庄信正给张爱玲报告心得时,重又提到《色·戒》里用曲笔来处理女主角王佳芝一事,于是引发张爱玲在7月5日给他的信中说:“……《色·戒》中的佳芝本来心理不正常,因为为了做特工牺牲了童贞,而同伙的同学对这一点的态度不好,给了她很大的刺激。英文有句名言:‘权势是一种春药’,我想也是,alove potion——应当添进去,多谢间接提醒我——佳芝多少有点爱易先生,性方面也OK。”
1988年8月3日,庄信正在致张爱玲的这封信函中,还注释到一个非常八卦的事情,有一位女记者搬进了张爱玲的公寓,租住张对面的房间,刺探张爱玲饮食起居的生活状况。这个女记者叫戴文采,时为《美洲中报》的编辑,她是张爱玲的铁杆粉丝,采访的请求被拒绝后,费尽心思接近张爱玲。于是,租住张爱玲对面房间,借机观察、偷窥、跟踪,甚至每天扒拉张爱玲丢的生活垃圾,写出了报道《华丽缘──我的邻居张爱玲》,在《美洲中报》连载。很多张迷痛恨戴文采这么强悍、前无古人后有仿者的狗仔式猎取新闻,另一方面,又从戴的文章中,获得了非常精准、琐屑的张爱玲的生活记录。 更有意思的是,从庄信正先生的注释中,可以了解张爱玲的生活细节,这对张迷来说,弥足珍贵。比如饮食方面:“她(张爱玲)饮食不正常,只吃店里买来的pies,对经理说吃别的东西会吐。我告诉(林)式同她多年来时常生病(主要是感冒);吃东西异于常人,往往只吃蛋糕、饼干之类。”正因为如此,庄信正在信中给她忠告:“觉得还是能力求平衡,如蔬菜、水果、牛奶、鱼类都可常吃,光吃蛋糕会失之偏颇。”
庄信正最后一封给张爱玲的信写于1994年12月16日,谈到于青的《张爱玲传》,“认为抄资料太多”。1995年9月8日(中国的“中秋节”前一天),张爱玲孤身一人,死在公寓的床上。中秋节的月亮,再也照不到这位中国的女作家。9月10日,庄信正买到《张爱玲散文全编》和《李鸿章家书》,可惜这两本书已经无法邮寄给张爱玲了。 想起张爱玲的名句:“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,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,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——完不了。”三十年前的苍凉已经随风而逝。传奇未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