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蔻指白豆蔻的别称或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,又名草果。多年生草本植物。高丈许,秋季结实。种子可入药,产于岭南。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,称为含胎花,以其形如怀孕之身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豆蔻的功效与作用。
豆蔻介绍
【别名】白豆蔻,白蔻,白蔻仁,多骨。
【汉语拼音】doukou
【名称英】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.
【成份】主含挥发油,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双氢链霉素的治疗作用。
【加工采集】多于7~8月果实即将黄熟但未开裂时采集果穗,去净残留的花被和果柄后晒干;或再用硫黄熏制漂白,使果皮呈黄白色。
【药材鉴别】取[含量测定]项下的挥发油作为供试品溶液,另取桉油精对照品溶液(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),照薄层色谱法(附录Ⅵ B)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,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苯-醋酸乙酯(19:1) 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 香草醛硫酸溶液,在105℃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,立即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【炮制】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【性味】性温,味辛。归脾经、胃经。
【用法用量】3~6g,入煎剂宜后下。
【宜忌】阴虚血燥者禁服。
【归经】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备注】白豆蔻的果实亦入药。
【植物形态】多年生丛生草本。根茎匍匐,粗壮。叶2列,叶鞘边缘纸质或膜质,无毛;叶舌先端圆形,无毛;几无叶柄;叶片披针形,先端尾尖,基部楔形,两面无毛。花序从根茎上抽出,常半掩于土中;花序倒卵形至倒锥形,土黄色,先端圆形至平截;苞片椭圆形,纸质,边缘较薄,有疏长柔毛,表面有内凹的纵细脉10~15条,先端钝;花着生于苞腋;小苞片白色,管状;萼管状,白色,外被微毛,先端3齿裂;花冠管较萼管略长,白色,狭椭圆形;唇瓣长圆形至倒卵形,白色,先端圆形或近平截,中肋略加厚,先端常呈橘黄色;侧生退化雄蕊,钻状;花丝宽而有沟,药隔附属物3裂;蜜腺2,半圆柱形;子房下位,被毛。蒴果土黄色或间有棕红色,近球形,有3棱,被柔毛,先端钝尖,花被宿存。种子多角形,棕红色,芳香。花期全年,盛花期4~6月,果期7~8月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3~6克,人煎剂宜后下。用治湿浊中阻、不思饮食、湿温初起、胸闷不饥、寒湿呕逆、胸腹胀痛、食积不消。白豆蔻仁3钱,为末,酒送下,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(《赤水玄珠》)。
醒脾化湿,行气开胃,化湿行气,温中止呕。豆蔻的功效,化湿行气,温中止呕。1,豆蔻,辛温芳香,醒脾化湿,行气开胃,用于湿阻中焦,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等症,常与厚朴,苍术,桔皮等,化湿行气之品配伍。2,豆蔻,化湿行气,温中止呕。用于中寒湿浊内阻,胃气上逆之呕吐,常与半夏,生姜,藿香,等温中化湿,燥湿止呕之品配用,若小儿胃寒吐乳,可配砂仁,肉蔻之类煎服,亦可单用研末掺入汤剂,宜后下。
以上便是豆蔻的功效与作用,它主要用治湿浊中阻、不思饮食、湿温初起、胸闷不饥、寒湿呕逆、胸腹胀痛、食积不消。